一樹雙花映濰州
□新派特約評論員 劉志偉
城市精神往往需要具象符號承載,市樹市花便是解讀城市靈魂的鮮活密碼。
濰坊以國槐為市樹、月季與菊花為市花的選擇,是對城市千年文脈與精神內(nèi)核的精準提煉。一樹雙花的意象交織中,濰坊“崇文尚德、惟實勵新、開放包容、自信圖強”的城市品格躍然眼前。
國槐立根,錨定歷史縱深與務(wù)實根基。
這種耐寒旱、抗鹽堿的喬木,恰如濰坊人在歲月中磨礪出的堅韌底色。青州范公亭公園的千年宋槐相傳為范仲淹親手所植,見證著先賢“先憂后樂”的情懷與古城變遷,成為活著的歷史標本。渤海路的蒼勁古槐和寒亭白浪河畔的龍爪樹,不僅是城市生態(tài)的守護者,還承載著“門前一棵槐,不是招寶就進財”的民俗記憶,將濰坊人求真務(wù)實的品格與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深植土壤。國槐的繁茂枝葉,是濰坊文脈綿延不絕的生動隱喻。
月季綻放,鋪展和平底色與開放活力。
作為“四季長春”的花卉,月季月月綻放的持久活力,映照著這座城市澎湃不息的發(fā)展動能;它品種多樣、中外共賞的特性,也恰如“世界風箏都”擁抱世界的開放胸襟。當這份跨越國界的審美認同,與濰坊“國際和平城市”的身份交織,月季則以尋常卻又絢爛的姿態(tài),詮釋著濰坊“惟實勵新”帶來的絢麗發(fā)展圖景,訴說著一個開放包容、篤行致新的濰坊故事。
菊花凌霜,鑄就精神風骨與文化品格。
李時珍盛贊其“葉枯不落,花槁不零”,這份耐寒堅韌恰是濰坊人“自信圖強”的生動寫照。作為“花中四君子”之一,菊花承載的高潔意蘊與濰坊“崇文尚德”的傳統(tǒng)一脈相承,從倉頡造字的文明發(fā)端到鄭板橋等先賢的道德傳承,文人風骨早已融入城市血脈,為城市注入深厚的文化底氣。
1991年確定的這“一樹雙花”,構(gòu)成了濰坊城市精神的立體圖景:國槐守其“根”,見證歷史傳承;月季顯其“容”,彰顯開放活力;菊花鑄其“魂”,挺立精神風骨。三者相輔相成,以國槐的務(wù)實支撐起創(chuàng)新活力,以月季的開放滋養(yǎng)著文化底蘊,以菊花的堅韌夯實了自信根基。
當春風拂過國槐新枝,夏雨滋潤月季花苞,秋霜喚醒菊花傲骨,濰坊的精神品格便在草木枯榮中自然流露?!耙粯潆p花”不僅是城市綠化的景觀,更是市民身份認同的載體與精神傳承的紐帶。讀懂這份自然與人文的共鳴,便讀懂了濰坊的過去與未來,更能在花香樹影中,感受到這座城市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。
編輯:陳曉芳 張興紅 李麗雪
一審:姜健 李敬友
二審:孫瑞永
三審:管延會